牙釉质腐蚀的原因的都有哪些

牙釉质腐蚀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酸性饮食、胃酸反流、口腔干燥症以及磨牙症等。
牙釉质发育不良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部分人群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牙釉质结构脆弱,更容易受到腐蚀。这类情况通常表现为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或凹陷。日常护理需避免过硬食物,定期使用含氟牙膏,必要时可遵医嘱进行树脂渗透或氟化物涂布治疗。
频繁摄入柑橘类水果、碳酸饮料等高酸性食物会导致口腔pH值降低,溶解牙釉质中的矿物质。长期酸性环境可能引发牙齿敏感、表面粗糙等症状。建议进食酸性食物后及时漱口,使用含氟漱口水,日常可选择低酸性替代品如乳制品中和口腔环境。
胃食管反流疾病或妊娠期反酸会使胃酸侵蚀牙齿舌侧面,形成特征性的楔形缺损。患者常伴有烧心、口苦等症状。除治疗原发病外,可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抑酸药物,反流后建议用苏打水漱口而非立即刷牙。
唾液分泌不足无法有效冲刷酸性物质和再矿化牙釉质,常见于舍格伦综合征或放疗后患者。表现为口腔黏腻感、多发龋齿。可遵医嘱使用毛果芸香碱片刺激唾液分泌,配合人工唾液喷雾,夜间使用含氟凝胶保护牙面。
夜间紧咬牙或磨牙会产生机械磨损,导致牙釉质大面积剥脱,多伴有颞下颌关节弹响。需定制咬合垫隔绝物理摩擦,严重者可注射A型肉毒毒素减轻咬肌张力,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预防牙釉质腐蚀需限制每日酸性饮食摄入不超过3次,使用软毛牙刷以巴氏刷牙法清洁,每年进行2次专业涂氟。出现冷热刺激痛或牙齿透明度改变时应及时就诊,避免发展为牙本质敏感或牙髓炎。孕妇、胃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季度进行口腔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