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什么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属于急性脑血管病中致死率较高的类型。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与颅内动脉瘤破裂有关,约占全部病例的80%。其他原因包括脑血管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病、凝血功能障碍等。发病时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可引发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脑动脉痉挛,导致继发性脑缺血。
患者常突发剧烈头痛,呈炸裂样或刀割样疼痛,多伴有恶心呕吐。部分病例会出现短暂意识丧失、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癫痫发作、偏瘫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发病前有预警性头痛,多由少量渗血引起。
头部CT是首选检查,发病后24小时内检出率达95%。腰椎穿刺可见均匀血性脑脊液。脑血管造影能明确出血原因,特别是对于动脉瘤的定位。经颅多普勒超声可用于监测脑血管痉挛情况。部分患者需进行MRI检查以排除其他颅内病变。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控制血压波动。可遵医嘱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预防血管痉挛,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氨甲环酸注射液控制再出血。对于确诊的动脉瘤,可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重症患者需进行脑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引流。
约10%-15%的患者在送医前死亡,存活者中半数遗留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期需监测迟发性脑积水,必要时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长期管理包括控制高血压、戒烟限酒等危险因素。建议患者定期复查脑血管情况,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院后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可适当食用富含镁元素的食物如菠菜、坚果,有助于血管舒张。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初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后期逐步增加平衡训练和认知功能锻炼。家属需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预防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