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需要如何治疗

抽搐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物理降温、药物治疗、病因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抽搐通常由高热、癫痫、脑损伤、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
抽搐发作时需立即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防止窒息。解开衣领腰带等束缚物,确保呼吸顺畅。禁止强行按压肢体或塞入硬物,避免造成二次伤害。持续抽搐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需紧急送医。
高热引起的抽搐需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使用退热贴降低体温。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肤。体温超过38.5℃时可配合冰袋冷敷额头,但需用毛巾包裹防止冻伤。降温同时需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癫痫持续状态可遵医嘱使用地西泮注射液、苯巴比妥钠注射液等抗惊厥药物。低钙血症需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脑炎患者可能需注射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所有药物均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自行用药。
脑肿瘤或血管畸形引起的抽搐需手术切除病灶,代谢性疾病需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破伤风患者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中毒患者需进行洗胃和解毒治疗。病因治疗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等明确诊断。
脑损伤后遗留的运动功能障碍需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平衡训练等康复治疗。语言障碍者可进行发音练习,认知障碍需配合记忆训练。康复过程需循序渐进,必要时使用矫形器辅助运动功能恢复。
抽搐患者日常应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规律服用抗癫痫药物者不可擅自停药。饮食注意补充钙镁等矿物质,适当增加奶制品、绿叶蔬菜摄入。发作频繁者需有人陪护,避免驾驶、游泳等高风险活动。记录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及表现特征,复诊时向医生详细说明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