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骨质疏松常见于哪些疾病

继发性骨质疏松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库欣综合征、慢性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加速骨钙流失。患者可能出现骨痛、病理性骨折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可遵医嘱使用降钙素鼻喷剂、阿仑膦酸钠片等药物抑制骨吸收,同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影响成骨细胞功能,导致骨形成减少。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跌倒风险增加。控制血糖是基础治疗,可配合使用骨化三醇软胶囊促进钙吸收,严重者可考虑唑来膦酸注射液静脉给药。
糖皮质激素过量会抑制胶原蛋白合成,减少肠道钙吸收。特征性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伴骨质疏松。治疗需逐步减少外源性激素或手术切除肾上腺肿瘤,必要时使用特立帕肽注射液刺激骨形成。
肾功能不全时活性维生素D合成障碍,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典型症状包括骨畸形和血管钙化。需限制磷摄入并使用碳酸镧咀嚼片降血磷,配合骨化三醇胶丸调节钙磷代谢。
慢性炎症反应促进破骨细胞活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加重骨丢失。关节肿胀僵硬与骨质疏松常并存。除抗风湿治疗外,可选用雷洛昔芬片保护骨量,严重者需注射地舒单抗注射液。
继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应保证每日800-1000毫克钙摄入,适量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进行太极拳等低冲击运动改善平衡能力。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避免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合并基础疾病者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