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骨质疏松常见于内分泌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骨代谢异常,引发继发性骨质疏松。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可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特立帕肽等药物。
慢性肝病、炎症性肠病、胃切除术后等消化系统疾病可能影响钙和维生素D吸收,导致骨质疏松。治疗需改善营养状况,可遵医嘱使用碳酸钙、骨化三醇、雷洛昔芬等药物。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免疫性疾病可能因炎症因子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骨质疏松。治疗需控制炎症,可遵医嘱使用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地诺单抗等药物。
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可能直接破坏骨组织或影响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可遵医嘱使用帕米膦酸二钠、氯膦酸二钠、重组人甲状旁腺素等药物。
继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需保证充足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当进行负重运动,定期监测骨密度,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原发病和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