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什么情况下需要做手术

脊柱骨折在出现神经功能损伤、骨折不稳定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要手术干预。手术指征主要有椎体压缩超过50%、椎管占位导致脊髓压迫、进行性神经症状加重、多节段骨折伴脊柱失稳、合并其他脏器损伤需同期处理等情况。
椎体压缩超过50%时,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已显著破坏,可能引发慢性疼痛或后凸畸形。这类患者通过椎体成形术或后路固定融合术可恢复椎体高度。椎管占位超过30%或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等脊髓压迫症状时,需急诊行椎管减压术,避免不可逆神经损伤。进行性加重的神经症状如大小便功能障碍,提示血肿或骨块持续压迫神经,需48小时内手术解除压迫。多节段骨折伴韧带撕裂会导致脊柱三柱失稳,前路钛网植骨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固定可重建稳定性。合并血气胸、腹腔出血等复合伤时,需多学科团队评估手术优先级。
对于无神经症状的稳定型骨折,可采用卧床制动、支具外固定等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首选椎体后凸成形术,术中骨水泥灌注能即刻稳定椎体。爆裂性骨折若仅累及前柱且椎管侵占小于30%,可尝试过伸复位保守观察。儿童脊柱骨折因愈合能力强,非移位性骨折多采用石膏固定治疗。高龄患者需综合评估手术耐受性,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能减少创伤。
术后需佩戴硬质支具8-12周,逐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定期复查X线评估内固定位置。三个月内避免弯腰搬重物,睡眠时保持脊柱轴线平直。出现切口渗液、发热或神经症状反复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