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治疗的禁忌证

溶栓治疗的禁忌证主要包括活动性内出血、近期颅内手术或外伤史、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已知颅内血管畸形或肿瘤、以及对溶栓药物过敏等。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流,但存在严重出血风险,需严格评估禁忌证。
活动性内出血是溶栓治疗的绝对禁忌证。溶栓药物会抑制凝血功能,可能加重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等内出血症状。患者若存在呕血、黑便、血尿等表现,需优先止血治疗。临床常用止血措施包括静脉输注氨甲环酸注射液、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并暂停抗凝药物。
3个月内接受过开颅手术、脊柱手术或存在严重颅脑外伤的患者禁止溶栓。此类情况下血管内皮尚未完全修复,溶栓可能导致手术部位或损伤区域继发出血。需通过头颅CT排除新鲜出血灶后,方可考虑替代抗凝方案如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收缩压超过180mmHg或舒张压超过110mmHg时禁用溶栓。高血压会增加脑出血概率,需先用硝苯地平控释片等药物平稳降压。对于突发血压升高伴头痛的患者,应监测眼底检查是否有出血征象。
已知的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肿瘤患者禁忌溶栓。这些病变血管结构异常,溶栓可能导致灾难性出血。通过脑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明确病变后,需选择血管内介入等替代治疗。
对阿替普酶、尿激酶等溶栓药物有过敏反应者需禁用。表现为用药后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可考虑更换不同机制的抗栓药物如阿加曲班注射液,用药前需进行皮试。
实施溶栓治疗前需全面评估病史、完善凝血功能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中密切监测出血体征,备好鱼精蛋白等拮抗剂。术后24小时内避免穿刺操作,控制血压低于160/100mmHg。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咳嗽或排便,饮食以易消化软食为主,定期复查凝血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