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占位性的病变是什么

肾占位性病变是指肾脏内出现异常团块或肿物的统称,可能由肾囊肿、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细胞癌等多种疾病引起。
肾囊肿是肾脏常见的良性病变,多为单发或多发囊性结构,囊内充满液体。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腰部隐痛或血尿。体积较大时可选择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或腹腔镜囊肿去顶术,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
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与遗传性结节性硬化症相关。典型CT表现为含脂肪成分的混杂密度影。肿瘤直径超过4厘米或有破裂风险时需行动脉栓塞术或部分肾切除术,监测期间可使用氨甲环酸片控制出血。
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透明细胞癌占主要类型。早期可无症状,进展期出现血尿、腰痛及腹部包块。根治性肾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式,靶向药物如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可用于晚期患者。
起源于尿路上皮的肿瘤,包括移行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特征性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可伴肾积水。诊断需依靠输尿管镜活检,治疗采用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术后可能需用注射用顺铂进行膀胱灌注化疗。
细菌感染导致的化脓性病变,多继发于尿路感染或血行播散。表现为高热、腰痛及菌尿症状。需静脉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较大脓肿需在CT引导下穿刺引流,同时口服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
发现肾占位性病变后应完善增强CT或MRI检查明确性质,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肿瘤破裂。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限制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合并高血压者需定期监测血压。术后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泌尿系超声,观察对侧肾脏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