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包括哪些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粪口传播、接触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以及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手足口病病毒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排出体外,若接触被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手部未清洁彻底,病毒可能经口腔进入人体。婴幼儿换尿布后未规范洗手、儿童共用厕所后未消毒等情况易造成传播。建议家长处理患儿排泄物后使用含氯消毒剂清洁环境,并督促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
直接接触患儿疱疹液、唾液等分泌物是主要传播方式。儿童嬉戏打闹时的皮肤接触、共用玩具或毛巾等行为均可传播病毒。疱疹未结痂期间传染性最强,患儿应隔离至所有疱疹干燥结痂。家长护理时需佩戴手套,患儿衣物应单独清洗并用沸水浸泡消毒。
患儿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颗粒,近距离接触者可能通过吸入被感染。在幼儿园等密闭场所更易发生此类传播。发病初期患儿咽喉分泌物病毒载量较高,建议佩戴口罩并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室内注意通风换气。
孕妇感染柯萨奇病毒或肠道病毒71型时,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给新生儿。孕晚期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早产等风险。孕期出现发热、手足皮疹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新生儿出生后应隔离观察是否出现喂养困难、嗜睡等重症表现。
病毒在玩具、门把手等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幼儿园未消毒的教具、公共游乐设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使用含氯消毒剂对高频接触物品表面进行擦拭,餐具煮沸消毒20分钟以上,患儿康复后应对居住环境终末消毒。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重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管理。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日常加强营养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以增强免疫力,患儿使用过的床单被套需60℃以上高温洗涤。托幼机构应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并上报疾控部门,对活动室、卫生间等重点区域每日消毒2次。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