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的发生部位与分类

关键词: #痔疮
关键词: #痔疮
痔疮是发生在肛门和直肠下端的静脉曲张性疾病,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类。
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由直肠上静脉丛扩张形成。早期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便血,血液呈鲜红色且附着于粪便表面。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痔核脱出,初期可自行回纳,严重时需手动复位或长期脱垂。内痔按严重程度分为四度:一度仅便血无脱出;二度排便时脱出但可自行回纳;三度脱出需手动复位;四度长期脱出无法回纳。
外痔发生于齿状线以下,由直肠下静脉丛曲张或肛周皮下血管破裂形成。典型症状为肛门异物感、潮湿瘙痒及血栓形成时的剧烈疼痛。血栓性外痔可见紫黑色硬结,伴明显触痛;结缔组织性外痔表现为肛周皮赘;静脉曲张性外痔在排便时增大,便后缩小。外痔较少出血,但易引发肛周皮肤刺激症状。
混合痔同时具有内痔和外痔特征,跨越齿状线上下。临床表现兼有便血、脱垂和肛门不适,严重时呈环状脱出。长期存在的混合痔可能导致肛管狭窄、排便困难。检查可见齿状线上下相连的痔核组织,常伴有肛垫下移和黏膜松弛。
嵌顿痔属于急性发作类型,脱出痔核因水肿和痉挛无法回纳,出现剧烈疼痛和坏死风险。妊娠期痔疮与腹压增高相关,产后多能缓解。老年性痔疮常伴随肛门括约肌松弛,易发生直肠黏膜外翻。
痔疮发生与肛垫内动静脉吻合支调节障碍有关。齿状线作为分界标志,其上方为内脏神经支配,痛觉迟钝;下方受脊神经支配,对疼痛敏感。这种神经分布差异解释了内外痔症状区别。静脉壁薄弱、血管增生及支持组织退化是共同的病理基础。
预防痔疮需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适量饮用温水。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活动3-5分钟。便后建议用温水清洗,避免用力擦拭。出现持续便血、痔核脱出或剧烈疼痛时,应及时到肛肠科就诊,根据痔疮类型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或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