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出现咳嗽如何治疗

手足口病出现咳嗽可通过抗病毒治疗、止咳化痰、退热镇痛、补液支持、预防继发感染等方式缓解。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咳嗽可能与病毒侵袭呼吸道或继发细菌感染有关。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引起,可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更昔洛韦胶囊等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若合并细菌感染,需配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治疗。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避免与免疫抑制剂联用。
咳嗽症状明显时可使用氨溴索口服溶液、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等祛痰药物,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婴幼儿慎用中枢性镇咳药,如右美沙芬糖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保持室内湿度有助于缓解气道刺激。
若伴随发热超过38.5℃,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或布洛芬混悬液退热,两次用药间隔需超过4小时。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发热期间应减少衣物包裹,采用温水擦浴辅助物理降温。
因口腔疱疹疼痛影响进食时,需通过口服补液盐Ⅲ预防脱水。可给予常温流质饮食如米汤、稀释果汁,避免酸性食物刺激溃疡。每日尿量应维持在每公斤体重30毫升以上,婴幼儿需观察前囟张力。
疱疹破溃处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抓挠。使用含氯消毒剂清洁玩具和衣物,隔离期不少于发病后2周。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嗜睡、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警惕重症手足口病。
患儿应单独使用餐具并煮沸消毒,家长接触患儿前后需用流动水洗手。保持居室通风,每日开窗2-3次。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泡腾片促进黏膜修复,但需避免与抗酸药同服。若咳嗽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气促、紫绀,需立即复查胸片排除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