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患者如何就诊

肝癌患者就诊需通过消化内科、肝胆外科或肿瘤科进行系统评估,主要流程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确诊、分期评估及多学科会诊。肝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肝区不适、消瘦、黄疸等表现,确诊需结合超声、增强CT/MRI、甲胎蛋白检测及肝穿刺活检。
疑似肝癌患者应优先选择消化内科或肝胆外科初诊,若已出现转移或需综合治疗可至肿瘤科。首诊医生会根据病史开具血液检查(肝功能、甲胎蛋白)、腹部超声等基础筛查,异常者需进一步行增强CT或MRI检查。对于乙肝/肝硬化等高危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联合甲胎蛋白筛查。
增强CT可显示肿瘤血供特征,MRI对小于2厘米的病灶更敏感,两者均能评估血管侵犯情况。超声造影适用于无法耐受CT/MRI的患者,PET-CT用于远处转移排查。影像报告需明确肿瘤大小、数量、位置及门静脉癌栓等关键信息,为后续分期提供依据。
超声或CT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是确诊金标准,可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转移癌。穿刺前需评估凝血功能,术后压迫止血至少6小时。对于手术可切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部分指南允许不做术前穿刺。病理报告需包含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微血管侵犯等预后指标。
采用BCLC分期系统综合评估肿瘤特征、肝功能及体能状态。早期患者适合手术或消融,中期考虑介入治疗,晚期以靶向药物为主。Child-Pugh评分和ICG清除试验可判断肝脏储备功能,门静脉高压程度决定手术耐受性。多学科团队需在2-3个工作日内完成分期讨论。
复杂病例应转至具备肝移植资质的医疗中心,需携带既往检查资料光盘。根治性手术推荐在年肝切除量超过50例的医院进行,射频消融要求肿瘤直径小于3厘米。参与临床试验需符合特定基因检测结果,靶向治疗前应进行不良反应风险评估。
肝癌患者就诊后需保持高蛋白低脂饮食,每日摄入1.2-1.5克/公斤体重的优质蛋白,分5-6餐减轻胃肠负担。运动建议选择每周3次30分钟的低强度有氧活动,避免腹部碰撞。所有治疗决策需与主治医生充分沟通,定期复查腹部影像和肿瘤标志物,出现腹痛加剧、意识模糊等紧急情况需立即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