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肝胆疾病编辑 健康小灵通
26次浏览

关键词: #肝脏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肝脏在缺血后恢复血流供应时出现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肝移植、肝脏手术、休克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1、肝移植

肝移植是导致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在肝移植过程中,供肝在获取和保存阶段经历缺血,移植后血流恢复时可能发生再灌注损伤。肝移植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通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胆汁分泌减少、凝血功能异常等症状。肝移植后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必要时使用药物保护肝细胞,如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等。

2、肝脏手术

肝脏手术过程中需要暂时阻断肝脏血流,可能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手术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通常与手术时间较长、肝脏血流阻断时间过长有关。肝脏手术后可能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胆汁淤积、腹腔积液等症状。肝脏手术后需定期复查肝功能,必要时使用药物改善肝脏微循环,如注射用前列地尔、注射用乌司他丁、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等。

3、休克

休克状态下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可导致肝脏缺血。休克纠正后血流恢复时可能出现肝脏再灌注损伤。休克引起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通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乳酸升高、意识障碍等症状。休克患者需积极纠正休克状态,必要时使用药物改善肝脏灌注,如注射用甲磺酸萘莫司他、注射用血必净、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等。

4、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加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抗结核药物、化疗药物等可能增加肝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药物因素引起的肝脏损伤通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时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或使用保肝药物,如水飞蓟宾胶囊、双环醇片、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等。

5、基础肝病

原有慢性肝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基础肝病可降低肝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基础肝病患者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能出现肝功能急剧恶化、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症状。基础肝病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需加强监测,必要时使用药物支持治疗,如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注射用乙酰半胱氨酸等。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饮食上应选择易消化、低脂、高蛋白的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避免饮酒和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监测病情变化。如出现乏力、食欲下降、皮肤黄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需根据具体原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方案,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