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B超检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通过B超检查辅助诊断,B超能观察到肝脏脂肪浸润程度、肝实质回声增强等特征性表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像学评估主要有B超检查、瞬时弹性成像、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测定等方式。
B超检查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最常用的无创筛查手段,通过高频超声波探测肝脏回声强度。典型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弥漫性增强,后方回声衰减,肝内血管结构显示模糊。轻度脂肪肝时肝脏边缘尚清晰,中重度患者可能出现肝脏体积增大。B超对脂肪含量超过30%的肝脏敏感性较高,但无法准确区分单纯性脂肪变与脂肪性肝炎。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可同步检测肝脏硬度和脂肪含量,通过低频剪切波测量肝脏弹性值。该检查能定量检测肝脏脂肪变程度,CAP值超过238dB/m提示脂肪变性。对于肥胖患者或肋间隙狭窄者可能影响检测准确性,需结合血清学指标综合判断。
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测定是当前最精确的脂肪定量方法,能区分肝细胞内与细胞外脂肪沉积。通过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可检测低至5%的肝脏脂肪含量,且不受腹型肥胖、肝脏炎症等因素干扰。但检查费用较高,通常作为B超不确定时的补充诊断手段。
CT平扫通过肝脏密度值评估脂肪浸润,正常肝脏CT值高于脾脏,脂肪肝时肝/脾CT值比值小于1。双能CT可提高脂肪定量准确性,但存在电离辐射风险,一般不作为常规随访手段。CT对轻度脂肪肝敏感性较低,更适用于排除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
肝穿刺活检是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金标准,可明确脂肪变程度、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分期。病理学检查能区分单纯性脂肪肝与脂肪性肝炎,但属于有创操作,存在出血、疼痛等风险。通常用于临床诊断不明确或疑似进展期肝纤维化患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应定期复查B超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需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限制高糖高脂饮食摄入,避免久坐并保持规律运动。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需同步监测血糖、血脂等指标,肝功能异常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