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穿孔保守治疗方法有哪些

急性胃穿孔保守治疗方法主要有禁食禁水、胃肠减压、静脉补液、抗生素治疗、抑酸护胃等。胃穿孔通常由消化性溃疡、外伤、胃部肿瘤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突发上腹剧痛、腹膜刺激征等症状。
胃穿孔发生后需立即停止经口进食进水,避免食物刺激穿孔部位加重腹腔污染。通过完全禁食可减少胃酸分泌和胃肠蠕动,为穿孔部位自我修复创造条件。患者需保持绝对卧床,配合医护人员监测生命体征。
通过鼻腔插入胃管持续负压吸引,抽吸胃内容物和气体,降低胃内压力。胃肠减压能防止胃液继续漏入腹腔,减轻化学性腹膜炎症状。操作时需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液性质和量。
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常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纠正脱水状态,必要时输注血浆代用品。补液过程中需监测尿量和中心静脉压,预防肺水肿。
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胃穿孔后肠道菌群易侵入腹腔引发化脓性腹膜炎,早期足量抗生素可降低脓毒症风险。用药期间需观察过敏反应和肝肾功能。
采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等药物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刺激有助于穿孔边缘黏膜修复,同时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治疗期间需监测胃液pH值,避免过度抑酸导致消化功能下降。
保守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腹痛程度和范围变化,定期复查腹部立位平片。若出现发热持续、腹膜炎加重等表现,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恢复期应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遵医嘱规范治疗原发胃部疾病。建议每3个月复查胃镜,监测溃疡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