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痢疾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中毒性痢疾可能由志贺菌感染、免疫功能低下、饮食不洁、肠道菌群紊乱、慢性基础疾病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补液治疗、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肠道微生态调节、重症监护等方式治疗。
志贺菌是中毒性痢疾最常见的病原体,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感染后会出现突发高热、反复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治疗需使用盐酸环丙沙星片、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诺氟沙星胶囊等抗生素,同时配合静脉补液纠正脱水。
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群体更易发生重症痢疾。这类患者除典型痢疾症状外,还可能伴随意识障碍、循环衰竭等全身中毒表现。除常规治疗外,可能需要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提升免疫力。
食用被污染的生冷食物或饮用不洁水源可能导致痢疾杆菌感染。典型表现为腹痛腹泻伴发热,粪便呈黏液脓血样。轻症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配合蒙脱石散止泻,严重者需住院治疗。
长期滥用抗生素或胃肠手术后可能出现菌群失调,增加痢疾感染风险。除抗感染治疗外,需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等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环境。
糖尿病、肝硬化等慢性病患者感染痢疾后更易发展为中毒型。这类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等休克表现。治疗需在感染控制同时积极处理原发病,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中毒性痢疾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采取消化道隔离措施。饮食宜选择低渣流质,少量多餐,避免牛奶等产气食物。恢复期可逐步添加富含钾的香蕉、土豆等食物。注意观察尿量及意识状态,出现少尿、谵妄等情况需立即就医。日常要重视手卫生,避免生食海鲜,饮用水需煮沸,慢性病患者更需注意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