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可见什么便

细菌性痢疾可见黏液脓血便。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典型表现为腹痛、腹泻伴里急后重感,粪便性状改变是重要特征之一。主要粪便类型有黏液便、脓血便、水样便,严重者可出现血水样便或洗肉水样便。
疾病初期常排出黄色稀便伴黏液,因肠道黏膜受炎症刺激分泌大量黏液所致。此时粪便显微镜检查可见少量白细胞,患者可能伴有低热和轻微腹痛。需注意补充水分预防脱水,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等肠黏膜保护剂。
病情进展后出现典型黏液脓血便,粪便中混有暗红色血液及灰白色脓液,呈果酱样外观。这与结肠黏膜溃疡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患者往往伴随高热和显著里急后重感,需及时使用左氧氟沙星片等抗菌药物控制感染。
部分患者尤其是儿童可能以大量水样便为主要表现,每日排便可达数十次,容易导致严重脱水。这类情况常见于毒素型菌痢,粪便培养可检出志贺菌。除静脉补液外,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治疗。
重症患者可出现血水样便,粪便呈鲜红色血性液体,提示广泛肠黏膜损伤。这种情况多伴随中毒性休克症状,需紧急住院治疗。在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前,临床常经验性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进行抢救。
极严重病例会排出洗肉水样腥臭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和脓细胞。这与肠壁血管严重受损有关,患者可能出现肠穿孔等并发症。除加强抗感染治疗外,可能需要外科干预,同时需密切监测电解质平衡。
细菌性痢疾患者应严格隔离至症状消失,餐具需煮沸消毒。恢复期选择低渣、低纤维饮食,如米汤、软面条等,避免刺激肠道。注意观察排便次数和性状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或血便加重,须立即复诊。日常需加强手卫生,避免进食生冷食物以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