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汁淤积症怎么治疗

关键词: #胆汁
关键词: #胆汁
肝内胆汁淤积症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肝移植等方式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通常由胆汁分泌障碍、胆管阻塞、遗传代谢异常、药物或毒素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避免加重胆汁排泄负担。选择低脂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胸肉,增加水溶性膳食纤维如燕麦、苹果,有助于促进胆汁排泄。每日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刺激胆囊收缩。合并肝硬化患者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
熊去氧胆酸胶囊可促进胆汁分泌,改善胆汁淤积症状。腺苷蛋氨酸注射液能修复肝细胞膜,适用于妊娠期胆汁淤积。苯巴比妥片可诱导肝酶活性,帮助胆红素代谢。合并瘙痒症状可使用考来烯胺散结合胆酸。免疫性胆汁淤积需配合泼尼松片控制炎症反应。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可解除胆管狭窄或结石梗阻。术中放置胆管支架能维持胆汁引流畅通,适用于恶性肿瘤压迫导致的淤积。对于肝门部胆管狭窄,可采用球囊扩张术改善胆汁流动。术后需定期复查支架通畅情况,防止再狭窄发生。
胆肠吻合术适用于肝外胆管闭塞患者,建立新的胆汁引流通道。部分肝切除可去除局部病变肝段,改善剩余肝脏功能。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需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配合放化疗。所有术式均需评估肝功能储备,Child-Pugh分级C级患者手术风险较高。
终末期肝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患者需考虑肝移植。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进展至肝硬化阶段是常见适应证。活体肝移植可缩短等待时间,术后需长期服用他克莫司胶囊等免疫抑制剂。移植后5年生存率超过70%,但需终身监测排斥反应和原发病复发。
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游泳促进新陈代谢,但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疲劳。戒酒并慎用肝毒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片需严格控量。出现皮肤黄染加重、陶土样便或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妊娠期胆汁淤积患者需加强胎儿监护,孕34周后考虑提前终止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