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是怎么回事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可能由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病毒性脑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康复治疗、预防并发症等方式干预。
单纯疱疹病毒1型是成人病毒性脑炎常见病原体,病毒通过三叉神经或嗅神经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典型表现为发热、头痛、精神行为异常及颞叶病灶。临床常用阿昔洛韦注射液、更昔洛韦氯化钠注射液、膦甲酸钠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抗病毒治疗,早期干预可降低病死率。脑脊液PCR检测病毒DNA是确诊依据。
肠道病毒71型等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多见,特征为脑干脑炎伴手足口病皮疹。重症可出现肌阵挛、共济失调和自主神经紊乱。治疗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利巴韦林颗粒可作为辅助用药。恢复期可能出现注意力缺陷等后遗症。
病毒再激活可导致血管炎性脑炎,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典型表现为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除阿昔洛韦片外,需联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控制血管炎。急性期过后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需进行神经心理评估。
蚊媒传播的乙型脑炎病毒主要累及丘脑和基底节,临床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和强直性痉挛。确诊需血清IgM抗体检测,治疗以干扰素α2b注射液和甘露醇脱水为主。幸存者常遗留运动障碍和癫痫,需长期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控制发作。
经蚊虫叮咬传播的西尼罗河病毒可攻击脊髓前角细胞,导致急性弛缓性麻痹。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抑制炎症反应。重症患者需呼吸支持,恢复期应进行肌力训练改善运动功能。
病毒性脑炎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恢复期需循序渐进进行认知训练和肢体康复,定期复查脑电图和头颅MRI评估预后。出现性格改变或抽搐发作时应及时复诊,疫苗接种是预防特定类型脑炎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