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乳糖不耐受怎么治

儿童乳糖不耐受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乳糖酶、使用益生菌、替代乳制品、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乳糖不耐受通常由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肠黏膜损伤、肠道菌群失衡、早产儿发育不全、基因遗传等因素引起。
减少或避免摄入含乳糖的乳制品,如牛奶、冰淇淋等。可选择少量多次饮用牛奶,或与其他食物同食以延缓乳糖吸收。急性期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症状缓解后逐步尝试低乳糖食品。日常需注意观察儿童对乳制品的耐受程度,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糖酶制剂,如乳糖酶片、乳糖酶滴剂等。这类药物可直接分解肠道内的乳糖,缓解腹胀、腹泻等症状。需在每次食用含乳糖食品前服用,剂量需根据儿童年龄和症状严重程度调整。长期使用需监测肠道功能,避免产生依赖性。
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制剂可帮助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增强乳糖代谢能力。常见有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需连续使用较长时间才能见效,服用期间应避免与抗生素同服。部分儿童可能出现短暂胃肠不适,通常可自行缓解。
选用无乳糖牛奶、豆奶、杏仁奶等替代传统乳制品。无乳糖牛奶经过酶处理分解了乳糖,保留其他营养成分。豆类饮品需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D。家长需仔细阅读食品标签,避免选择含隐藏乳糖的加工食品,如面包、饼干等。
严重腹泻时可遵医嘱短期使用蒙脱石散止泻,配合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需治疗原发病,如轮状病毒肠炎需用抗病毒药物。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掩盖病情,用药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平衡。症状持续不缓解需排查是否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家长需定期监测儿童生长发育曲线,保证无乳糖饮食期间的营养均衡。可适当增加鱼类、绿叶蔬菜等富含钙质的食物,必要时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注意观察儿童对不同食物的反应,建立个性化饮食方案。症状反复或加重时需及时就医,排除克罗恩病、乳糜泻等器质性疾病。日常可记录饮食与症状的对应关系,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