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主要表现为摄入含乳糖食物后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通常由乳糖酶缺乏、肠道菌群失衡、遗传因素、继发性肠黏膜损伤等原因引起。
人体小肠分泌的乳糖酶不足,无法充分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可通过选择无乳糖牛奶或服用乳糖酶补充剂改善,相关药物包括乳糖酶胶囊、乳糖酶片剂、乳糖酶口服液。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饮食不规律导致肠道益生菌减少,影响乳糖代谢。建议补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相关制剂有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酪酸梭菌活菌胶囊。
先天性的乳糖酶活性低下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婴幼儿断奶后乳糖酶活性逐渐降低。家长需选择深度水解配方奶粉,相关替代品包括无乳糖婴儿配方粉、氨基酸配方粉、大豆蛋白配方粉。
轮状病毒感染或克罗恩病等可破坏肠黏膜乳糖酶分泌细胞。需治疗原发疾病,伴随腹痛、发热等症状时可使用蒙脱石散、消旋卡多曲颗粒、洛哌丁胺胶囊等药物控制症状。
日常可选择酸奶、硬质奶酪等低乳糖乳制品,避免空腹饮用牛奶,症状持续加重时建议消化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