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跟CT到底有什么区别

核磁共振与CT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像原理、适用部位和检查特点。核磁共振利用磁场和射频波成像,适合软组织检查;CT采用X射线断层扫描,对骨骼和急诊更高效。
核磁共振通过氢原子在磁场中的共振信号生成图像,无电离辐射,对脑组织、脊髓、关节软骨等软组织结构分辨力高,能多平面成像且可区分不同病理阶段组织。但检查时间长,对体内金属植入物有限制,且幽闭恐惧症患者可能难以耐受。CT通过X射线旋转扫描快速获取断层图像,对出血、骨折、肺部结节等急重症诊断效率高,检查时间短,但存在电离辐射风险,孕妇需谨慎选择。
核磁共振在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死、椎间盘突出诊断中更具优势,可显示早期水肿和微小病灶。CT在创伤急诊、肺部筛查和血管钙化评估中不可替代,尤其是急诊卒中患者需快速排除出血时。两种技术各有侧重,临床常需互补使用,如肿瘤患者可能先通过CT定位,再经核磁共振评估周围组织浸润程度。
检查前需告知医生病史和过敏情况,核磁共振需去除所有金属物品,心脏起搏器患者禁做。CT检查前可能需要空腹或服用造影剂。根据病情需要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照射。检查后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如有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