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气管内麻醉是如何操作的

小儿气管内麻醉是通过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并连接麻醉机实施全身麻醉的技术操作,需由麻醉医师在严格监护下完成。主要步骤包括术前评估、麻醉诱导、气管插管、麻醉维持和苏醒拔管。
麻醉医师需全面评估患儿心肺功能、气道解剖结构及合并疾病。重点检查有无先天性气道畸形、张口度、颈部活动度等。术前禁食6-8小时,禁饮2-4小时。准备适合患儿年龄的气管导管(通常选择内径2.5-5.5mm)、喉镜片、吸引器等设备。
采用静脉注射丙泊酚注射液或吸入七氟烷进行诱导。给予阿托品注射液抑制呼吸道分泌物,使用罗库溴铵注射液等肌松药辅助插管。持续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面罩给氧去氮3-5分钟。
患儿头后仰位,使用直型或弯型喉镜暴露声门。选择比预估小0.5mm的导管,涂抹利多卡因胶浆后经声门插入气管。确认导管位置可通过观察胸廓起伏、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监测。固定导管深度为唇缘至导管尖端约等于患儿年龄/2+12cm。
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参数设置潮气量6-8ml/kg,呼吸频率15-30次/分。持续输注丙泊酚注射液或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必要时追加芬太尼注射液镇痛。监测气道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参数,及时吸引呼吸道分泌物。
手术结束前减浅麻醉,待患儿自主呼吸恢复、吞咽反射活跃后,充分吸引口咽部分泌物。在深麻醉期或完全清醒状态下拔管,面罩给氧观察5-10分钟。警惕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并发症,备好肾上腺素注射液等急救药品。
术后需持续监测患儿生命体征24小时,保持头侧卧位预防误吸。观察有无声音嘶哑、咳嗽等气道损伤表现。鼓励早期饮水进食,避免剧烈哭闹。家长应注意患儿呼吸频率、口唇颜色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麻醉后24小时内避免乘坐交通工具,防止晕动症引发呕吐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