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肾和肾小球肾炎有什么区别

紫癜肾与肾小球肾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存在明显区别。紫癜肾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的继发性肾损害,肾小球肾炎则是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主要有病因差异、病理特征差异、症状差异、治疗差异、预后差异等区别。
紫癜肾的病理特征为IgA沉积为主的系膜增生性病变,常伴毛细血管袢坏死或新月体形成,肾活检可见免疫复合物在系膜区沉积。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多样,包括微小病变、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等,不同亚型免疫荧光表现各异,如IgA肾病以IgA沉积为主,膜性肾病以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征。
紫癜肾继发于过敏性紫癜,与感染、药物或食物过敏等诱因相关,属于全身性血管炎在肾脏的表现。肾小球肾炎多为原发性,部分与链球菌感染、自身免疫疾病、遗传因素相关,如抗GBM肾炎由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介导,遗传性肾炎与COL4A基因突变有关。
紫癜肾典型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后出现血尿或蛋白尿,儿童多见。肾小球肾炎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表现,急性肾炎常有前驱感染史,急进性肾炎可快速进展为肾衰竭。两者均可出现肾功能异常,但紫癜肾多伴随肾外症状。
紫癜肾轻症以抗过敏、控制原发病为主,重症需用甲泼尼龙片冲击或联合环磷酰胺片治疗。肾小球肾炎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方案,如微小病变用醋酸泼尼松片,膜性肾病可能采用他克莫司胶囊,急进性肾炎需血浆置换联合注射用环磷酰胺治疗。
紫癜肾多数儿童预后良好,成人易迁延为慢性肾病。肾小球肾炎预后差异大,微小病变型缓解率高,但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易进展至尿毒症。两者均需长期监测尿蛋白和肾功能,紫癜肾复发风险与过敏原接触相关,部分肾炎需终身用药控制。
患者应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及血压,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紫癜肾需严格规避过敏原。饮食需低盐优质蛋白,水肿期限制水分摄入。出现肉眼血尿、尿量减少或水肿加重时需及时肾内科就诊,必要时行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儿童患者家长应记录每日尿量和水肿变化,遵医嘱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