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肠梗阻是怎么回事

麻痹性肠梗阻可能由腹部手术后肠麻痹、电解质紊乱、腹腔感染、药物副作用、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胃肠减压、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治疗、停用相关药物、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
腹部手术后肠麻痹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可能与手术创伤、麻醉药物使用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胃肠减压可帮助减轻腹胀,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甲氧氯普胺片等促胃肠动力药。
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可能导致肠道平滑肌收缩无力,通常与长期禁食、呕吐腹泻等因素有关,常伴有肌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状。纠正电解质紊乱是主要治疗措施,可静脉补充氯化钾注射液,同时监测血电解质水平。日常需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腹腔感染如腹膜炎可能引起肠道蠕动减弱,通常由消化道穿孔、阑尾炎等因素导致,多伴有发热、腹部压痛等症状。抗感染治疗是关键,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严重时需手术引流。
阿片类镇痛药、抗胆碱能药物等可能抑制肠道蠕动,通常与药物使用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有关,可能伴随口干、排尿困难等症状。停用相关药物后症状多可缓解,必要时可改用对肠道影响较小的替代药物。日常用药需注意观察排便情况。
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肠道神经调节,通常表现为慢性便秘与急性肠梗阻交替出现。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可配合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开塞露等通便药物。日常需进行腹部按摩等康复训练。
麻痹性肠梗阻患者需禁食直至肠道功能恢复,后期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进食产气食物。每日记录排便情况,适当进行床上翻身活动促进肠蠕动。若出现持续腹痛、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泻药或灌肠。长期卧床者需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