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脾与肾有什么关系

中医理论中脾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先天与后天的相互滋养、水液代谢的协同调控以及生殖功能的共同维系三个方面。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发育;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的运化功能依赖肾阳温煦,而肾精的充养需脾化生的水谷精微补充。脾虚久病可累及肾精不足,肾阳虚衰亦可导致脾失健运,形成脾肾两虚证候,表现为食欲减退、腰膝酸软、五更泄泻等症状。
肾主水液的气化蒸腾,脾主水湿的运化转输。脾失健运时水湿内停,可影响肾的气化功能;肾阳不足则水湿不化,反困脾阳。二者失调可导致水肿、痰饮等病理产物,临床常见慢性水肿性疾病多与脾肾阳虚相关。
肾精化生天癸主宰生殖,脾统血维系胞宫气血。脾虚气血不足可致月经量少、闭经,肾精亏虚则见不孕、滑胎。更年期综合征出现的潮热盗汗、纳差便溏,正是脾肾阴阳俱虚的典型表现。
脾病及肾多见慢性泄泻发展为五更泻,肾病及脾常见慢性肾病伴消化功能紊乱。糖尿病后期出现的多尿、消瘦、乏力,即为脾肾气阴两伤的"消渴"病机演变。
补脾常佐补肾药如白术配杜仲,温肾多伍健脾药如附子配白术。经典方剂如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即通过温补脾肾治疗五更泄泻,体现了"补火生土"的治疗思想。
日常调理脾肾需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饱过饥,适量食用山药、芡实等平补脾肾食材,冬季避免腰部受寒,适度练习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出现持续食欲不振、腰膝冷痛、夜尿频多等症状时,建议尽早就医进行体质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