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5次阅读
十年不吃药支架可能会复发,具体与术后管理、基础疾病控制等因素有关。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复发风险主要有支架内再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等,规范用药和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复发概率。
支架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若擅自停药可能增加支架内血栓风险,尤其术后1年内风险较高。同时需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未规范治疗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持续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再次形成。术后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也会促进血管病变进展。定期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有助于早期发现再狭窄。
少数患者可能因个体差异或遗传因素,即使规范用药仍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此类情况需通过血管内超声评估病变性质,必要时考虑药物球囊扩张或二次支架植入。极少数患者可能因免疫反应或血管异常增生导致支架内严重狭窄,需结合生物可吸收支架等特殊治疗。
支架术后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摄入蔬菜水果不少于500克,限制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控制体重指数在24以下。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轻微漏斗胸一般不会越来越严重,多数情况下会保持稳定或随生长发育自行改善。少数患者可能因骨骼快速生长或合并其他疾病导致胸廓畸形加重。
轻微漏斗胸属于先天性胸廓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胸骨下段向内凹陷。儿童期骨骼柔韧性较好,随着肌肉发育和姿势调整,部分凹陷可能逐渐减轻。青春期前骨骼生长速度较慢,畸形进展概率较低。日常适度进行扩胸运动、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胸廓形态。
若患者处于青春期快速生长期,骨骼发育不平衡可能加重凹陷程度。合并马凡综合征、佝偻病等基础疾病时,可能影响结缔组织或骨骼强度,导致畸形进展。出现呼吸困难、心悸等压迫症状或凹陷深度超过3厘米时,需考虑手术矫正。
建议每6-12个月进行胸部CT或漏斗胸指数测量,动态评估凹陷进展。避免负重运动造成胸廓受压,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促进骨骼健康。出现运动耐力下降或胸痛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