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创伤的伤口如何处理

开放性创伤的伤口可通过清洁消毒、止血包扎、预防感染、促进愈合、定期换药等方式处理。开放性创伤可能由锐器切割、钝器撞击、动物咬伤、烧伤、化学腐蚀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皮肤破损、出血、疼痛、肿胀等症状。
使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去除表面污物和异物。碘伏溶液或医用酒精可对伤口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降低感染概率。避免使用双氧水等刺激性消毒剂,可能损伤组织延缓愈合。清洁时从伤口中心向外周环形擦拭,防止污染物回流。
表浅出血可用无菌纱布直接按压5-10分钟,深层出血需配合抬高患肢。弹性绷带包扎应保持适度压力,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特殊部位如关节处可用网状绷带固定,四肢伤口建议使用自粘性敷料。包扎后观察末梢皮肤颜色,出现青紫需松解调整。
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外用制剂。动物咬伤或污染伤口需评估破伤风风险,必要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保持敷料干燥清洁,沾水后及时更换。出现红肿热痛、渗液化脓等感染征象时,需就医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浅表伤口可涂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深部创伤需使用藻酸盐敷料保持湿润环境。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有助于胶原蛋白合成。避免抓挠结痂部位,新生皮肤组织脆弱易受损。糖尿病患者的伤口需严格控制血糖,必要时使用负压引流装置。
清洁伤口每2-3天更换敷料,感染伤口需每日换药。揭除敷料时顺毛发生长方向,减少新生组织损伤。观察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过度增生需使用硝酸银棒处理。深度超过1厘米的伤口建议使用水胶体敷料,形成密闭环境加速愈合。
伤口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创面裂开,保持均衡饮食补充优质蛋白和锌元素。接触水源时使用防水敷料保护,愈合后注意防晒防止色素沉着。定期评估愈合进度,超过两周未愈或出现异常分泌物应及时复查。瘢痕体质者可早期使用硅酮凝胶预防增生性瘢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