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神科

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

| 1人回答 | 53次阅读

问题描述:
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徐建威
徐建威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副主任医师
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其病因通常与经历或目睹重大创伤事件有关。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眼动脱敏与再处理疗法、暴露疗法可帮助患者缓解症状;药物治疗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苯二氮卓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可辅助改善情绪和睡眠问题。
1. 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外伤和病理。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对创伤事件更敏感;环境因素如战争、自然灾害、暴力事件等直接引发心理创伤;生理因素如大脑神经递质失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影响情绪调节;外伤如头部受伤可能加重心理创伤;病理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可能与之共病。
2. 心理治疗是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核心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其重新建立对创伤事件的认知;眼动脱敏与再处理疗法通过引导患者回忆创伤事件并进行眼动训练,减轻其情绪反应;暴露疗法通过逐步暴露患者于创伤相关的刺激中,帮助其适应和克服恐惧。
3. 药物治疗可辅助缓解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的症状。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可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苯二氮卓类药物如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地西泮可缓解患者的失眠和焦虑;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可控制患者的幻觉和妄想症状。
4. 生活方式的调整对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康复至关重要。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瑜伽,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改善情绪;饮食上应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镁、锌等营养素的食物,如全谷物、深色蔬菜、坚果、鱼类等,有助于神经系统的健康。
5. 社会支持在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康复中扮演重要角色。患者应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联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加入支持小组或参加心理教育活动,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获得情感支持和实用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获得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社会支持,患者可以逐步缓解症状,恢复社会功能。早期识别和干预是关键,患者应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家属和社会也应给予理解和支持,共同促进患者的康复。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癔症是精神病还是心理疾病

癔症是一种心理疾病,通常表现为情感、行为或感觉功能的异常,但缺乏明确的器质性病变基础。癔症的症状可能由心理因素、社会压力、个体性格特征等多种原因引起,通常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 1、心理因素:癔症的发生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强烈的情绪波动、长期的心理压力或创伤性事件可能诱发癔症。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是主要的干预手段,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压力。 2、社会压力: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也可能导致癔症。家庭矛盾、工作压力或社会适应困难都可能成为诱因。通过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和人际关系的改善,可以有效减轻症状。 3、个体性格:某些性格特征如情感脆弱、依赖性强或过度敏感的人更容易出现癔症。针对这些性格特点,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改善情绪管理。 4、伴随症状:癔症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身体症状如瘫痪、失明等。药物治疗如抗焦虑药物如阿普唑仑0.25mg每日两次、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20mg每日一次可用于缓解相关症状。 5、治疗干预:癔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心理治疗包括个体治疗、家庭治疗等,帮助患者理解症状背后的心理机制,增强应对能力。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伴随的焦虑或抑郁症状。 饮食方面,建议患者保持均衡营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群的食物如全谷物、坚果,有助于稳定情绪。运动方面,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可以缓解压力,改善心理健康。护理方面,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应给予理解与陪伴,避免过度刺激或指责。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