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与慢性胃炎有哪些区别

急性胃炎与慢性胃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程长短、症状表现、病因及治疗方式不同。急性胃炎起病急骤,症状明显但病程短;慢性胃炎病程迁延,症状隐匿但易反复发作。
急性胃炎病程通常在1-2周内,多由突发刺激因素引起,如进食不洁食物、大量饮酒或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慢性胃炎病程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常见于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胆汁反流或自身免疫因素导致胃黏膜持续损伤。
急性胃炎表现为突发上腹剧痛、恶心呕吐,可能伴有发热和腹泻。慢性胃炎症状较轻微但持久,常见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嗳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贫血、消瘦等营养吸收障碍表现。
急性胃炎病因明确,包括细菌病毒感染、药物刺激、应激反应等。慢性胃炎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其他诱因如长期饮食不规律、吸烟、自身免疫性胃炎等也可导致胃黏膜萎缩性改变。
急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出血点。慢性胃炎表现为黏膜苍白变薄、血管透见,可能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特征。
急性胃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常用铝碳酸镁咀嚼片、雷尼替丁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慢性胃炎需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四联疗法包含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和胶体果胶铋胶囊,同时需长期随访胃镜。
胃炎患者均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规律进食细软易消化饮食。急性期需短期禁食后逐步恢复流质饮食,慢性患者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12和铁剂。建议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定期复查胃镜以监测黏膜变化,出现呕血、黑便等报警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