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腹泻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关键词: #腹泻
关键词: #腹泻
导致腹泻的常见原因主要有肠道感染、食物不耐受、药物副作用、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腹泻可能与饮食不当、病原体感染、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水样,可能伴随腹痛、发热等症状。
肠道感染是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引起。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多见于儿童,表现为水样腹泻和呕吐。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可能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传播,常伴随发热和血便。寄生虫感染如贾第鞭毛虫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感染药物,如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片、口服补液盐等,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食物不耐受可能导致非感染性腹泻,常见于乳糖不耐受、麸质敏感等情况。乳糖不耐受患者因缺乏乳糖酶,摄入乳制品后会出现腹胀、腹泻。麸质敏感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表现为慢性腹泻和营养不良。治疗需避免触发食物,乳糖不耐受者可选用乳糖酶胶囊,麸质敏感需严格无麸质饮食。必要时可补充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
许多药物可能引起腹泻作为不良反应,常见于抗生素、化疗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化疗药物对肠黏膜有直接毒性作用。治疗需评估药物必要性,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可配合使用益生菌如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严重时需停用致泻药物。
肠易激综合征是功能性胃肠病,腹泻型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可能与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调节异常有关。症状常因压力、饮食诱发,排便后腹痛可缓解。治疗包括饮食调整如低FODMAP饮食,药物可选解痉剂如匹维溴铵片、止泻药如洛哌丁胺胶囊,配合心理疏导改善症状。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反复腹泻、腹痛、体重下降,可能伴随血便。发病与遗传易感性、免疫异常、环境因素有关。治疗需使用抗炎药物如美沙拉嗪肠溶片、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片,重症需生物制剂或手术治疗。患者需长期随访管理。
腹泻期间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溶液。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高纤维食物。注意观察腹泻频率、粪便性状及伴随症状,如出现持续超过2天的严重腹泻、血便、高热、脱水表现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不洁或变质食物,合理使用药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有助于预防腹泻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