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和口腔炎有什么区别

手足口病和口腔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和传染性。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表现为手、足、口等部位的疱疹,具有较强传染性;口腔炎多为口腔局部感染或刺激导致,症状集中于口腔黏膜,通常不传染。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密切接触传播。口腔炎的病因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物理化学刺激等,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鹅口疮,或烫伤、咬伤导致的口腔黏膜破损。
手足口病典型症状为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口腔内可见溃疡,可能伴随发热、食欲不振。口腔炎症状集中于口腔,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或溃疡,常见于颊黏膜、舌缘等部位,通常不伴随皮疹。
手足口病具有高度传染性,易在托幼机构暴发流行,需隔离治疗。口腔炎多数不具备传染性,除非由特定病原体引起,如疱疹性龈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导致时可能通过唾液传播。
手足口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成人偶发。口腔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婴幼儿常见鹅口疮,成人多见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或创伤性溃疡。
手足口病以对症治疗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干扰素喷雾剂、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口腔炎需根据病因治疗,细菌感染可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真菌感染可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溃疡可局部涂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日常需注意手卫生,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手足口病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口腔炎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