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佝偻病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佝偻病可能由维生素D缺乏、钙磷代谢异常、遗传因素、早产或低出生体重、母亲孕期营养不足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充维生素D、调整喂养方式、日光照射、药物治疗、定期监测等方式干预。
母亲孕期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新生儿出生后未及时补充,会导致肠道钙吸收减少。典型表现为颅骨软化、肋骨串珠,严重时可能出现手足搐搦。需遵医嘱使用维生素D滴剂,配合母乳喂养或强化配方奶。日常可通过适当户外活动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但需避免阳光直射。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或肾脏疾病可能导致血钙降低、血磷升高,引发骨骼矿化障碍。患儿常见烦躁不安、多汗、肌张力低下等症状。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并监测血钙磷水平。哺乳期母亲应增加乳制品摄入,必要时补充钙剂。
家族性低磷性佝偻病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肾小管磷重吸收障碍。表现为生长迟缓、O型腿,X线显示骨骺端毛刷状改变。需长期使用磷酸盐合剂和骨化三醇软胶囊,定期评估骨骼发育情况。家长需注意记录患儿生长曲线,避免过早负重活动。
胎儿期骨骼矿化不足的早产儿更易发生佝偻病,常见前囟宽大、肋骨软骨交界处膨大。建议使用早产儿专用配方奶粉,配合维生素AD胶丸。护理时需轻柔操作,防止病理性骨折。住院期间可能需静脉补充钙剂,出院后继续门诊随访。
妊娠期维生素D和钙摄入不足会影响胎儿骨骼发育储备。这类新生儿出生后易出现夜间哭闹、枕秃等症状。产后应尽早开始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滴剂,哺乳母亲需每日摄入足够乳制品。若已出现明显骨骼畸形,可能需使用支具矫正。
预防新生儿佝偻病需从孕期开始保证母亲营养均衡,出生后尽早开始维生素D补充。母乳喂养儿每日需补充400IU维生素D,配方奶喂养儿应根据奶量调整补充剂量。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发现动作发育迟缓、方颅等迹象应及时就医。避免过度包裹限制婴儿活动,每日进行适度的被动体操促进骨骼发育。居住环境应保持通风明亮,冬季可隔着玻璃进行短时间日光浴,但需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