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后淤青是什么原因

抽血后淤青可能与按压不当、血管脆弱、凝血功能异常、服用抗凝药物、操作技术等因素有关。淤青通常表现为穿刺点周围皮肤青紫、肿胀或压痛,多数可自行消退。
抽血后未正确按压穿刺点或按压时间不足会导致血液渗出血管外。针眼处需用棉签垂直按压5-10分钟,凝血功能较差者需延长至15分钟。避免揉搓或过早活动手臂,局部24小时内可冷敷收缩血管。
老年人或长期服用激素者血管弹性降低,穿刺后血管壁回缩能力减弱。表现为轻微触碰即出现淤斑,可补充维生素C增强血管韧性,抽血时优先选择肘正中静脉等粗直血管。
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会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伴随牙龈出血、月经量多等症状,需检测凝血四项,确诊后输注凝血因子或血小板,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影响凝血药物。
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抗凝药会抑制凝血因子合成。用药期间抽血需告知医护人员,淤青面积较大时可暂时停药,但须遵医嘱调整剂量,禁止自行停用预防血栓药物。
穿刺针反复进出血管或采血后未及时松开压脉带,可能损伤血管内膜。选择经验丰富的操作者,淤青48小时后可热敷促进吸收,若出现进行性肿胀需排除假性动脉瘤。
抽血后24小时内避免穿刺侧手臂提重物或剧烈运动,48小时后可热敷促进淤血消散。日常饮食可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动物肝脏帮助凝血,长期反复淤青者需筛查血管性血友病等遗传性疾病。淤青伴关节肿痛或血尿时,应立即就医排查严重出血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