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与腹泻的区别

关键词: #腹泻
关键词: #腹泻
痢疾与腹泻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严重程度及伴随特征。痢疾是由志贺菌等病原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典型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及脓血便;腹泻则是排便次数增多或粪便稀薄的症状,可能由感染、饮食不当等多种因素引发。
痢疾通常由志贺菌、阿米巴原虫等特定病原体感染导致,具有传染性,需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腹泻的病因更为广泛,包括病毒性胃肠炎、食物中毒、乳糖不耐受、肠易激综合征等非传染性因素,也可能由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
痢疾患者除频繁水样便外,常伴随明显左下腹痛、排便时里急后重感,粪便中可见黏液或脓血,严重者可出现发热、脱水甚至中毒性休克。腹泻症状相对较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含水量增加为主,通常无脓血便,腹痛多为阵发性且位置不固定。
痢疾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临床分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两类,需强制上报并隔离治疗。腹泻是症状学术语,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按机制分为渗透性、分泌性、渗出性等类型,不具传染性。
痢疾确诊需依赖粪便培养检出病原体或核酸检测,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腹泻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和体格检查,必要时进行粪便常规、隐血试验或肠镜检查,慢性腹泻可能需完善甲状腺功能、乳糜泻抗体等检测。
痢疾需规范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颗粒,并配合补液治疗,严重者需住院隔离。腹泻治疗以对症为主,轻症可口服补液盐散,细菌感染性腹泻可选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慢性腹泻需针对原发病治疗。
日常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处理食材前充分洗手。出现持续48小时以上的腹泻、血便、高热或意识模糊时,应立即就医。痢疾患者应单独使用餐具,排泄物需消毒处理,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