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和急性肠炎的区别

慢性肠炎和急性肠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程长短、症状表现及病因差异。慢性肠炎通常病程超过4周,症状反复发作;急性肠炎起病急骤,病程短于2周,多由感染或食物中毒引起。
慢性肠炎病程持续4周以上,可能迁延数月或数年,表现为间歇性腹痛、腹泻等症状。急性肠炎病程通常在1-2周内自愈或经治疗后缓解,突发性症状如剧烈腹痛、水样便等更为明显。
慢性肠炎常见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脐周隐痛、黏液便,可能伴随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急性肠炎以突发恶心呕吐、发热、里急后重为主要特征,严重时可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慢性肠炎多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也可能由肠道菌群失衡或长期饮食不当导致。急性肠炎主要由细菌(如沙门氏菌)、病毒(如诺如病毒)感染或进食变质食物引起。
慢性肠炎内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或息肉形成,病理活检有助于确诊。急性肠炎血常规常显示白细胞升高,粪便检测可检出病原体或炎性细胞。
慢性肠炎需长期管理,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配合低渣饮食。急性肠炎以补液、蒙脱石散等对症治疗为主,必要时用左氧氟沙星片抗感染。
肠炎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刺激食物,慢性患者需定期复查肠镜。急性发作期建议流质饮食,症状加重或出现血便时应立即就医。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肠道功能恢复,必要时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