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是怎么回事

厌食症可能由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影响、遗传倾向、神经内分泌紊乱、胃肠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理治疗、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家庭干预、住院治疗等方式改善。建议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长期焦虑抑郁或过度追求完美体型可能导致食欲抑制,患者常伴有体像障碍,即使体重过低仍自觉肥胖。心理治疗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纠正错误认知,必要时配合盐酸氟西汀胶囊、米氮平片等抗抑郁药物调节情绪。家长需注意避免过度关注体重数字,建立积极进食环境。
媒体宣扬的瘦身审美或同伴攀比压力可能诱发节食行为,青少年女性群体中尤为常见。表现为刻意回避高热量食物并过度运动,可能伴随闭经、骨质疏松。需通过健康教育纠正审美偏差,营养师可制定渐进式增重食谱,如从流质营养剂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
家族中有进食障碍病史者发病概率增高,可能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相关。这类患者往往自幼挑食,味觉敏感度异常。建议定期监测体重变化,早期发现异常时可使用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改善食欲,配合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
下丘脑-垂体轴功能失调会导致瘦素、胃饥饿素等食欲调控激素分泌异常,出现持续饱腹感。检查可见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醇升高等改变。需进行内分泌评估,必要时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静脉输注葡萄糖电解质溶液。
慢性胃炎或胃轻瘫患者因进食后腹胀疼痛而抗拒饮食,可能继发营养不良性贫血。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需联合多潘立酮片促进胃排空,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胃黏膜。饮食应选择低纤维少渣的半流质食物,少量多餐减轻胃肠负担。
日常需建立规律进食习惯,餐前避免大量饮水影响食欲,选择高蛋白高能量的营养密度食物如坚果酱、牛油果等。家属应记录每日饮食日记,定期测量体重变化。恢复期可进行温和的瑜伽或散步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消耗能量。出现心率低于50次/分或血钾低于3.0mmol/L等危急情况时需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