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厌食症可能由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厌食症主要表现为对食物摄入的刻意限制、体重显著下降、体像障碍等症状,可通过心理治疗、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家族中有进食障碍病史的人群患病概率较高,可能与特定基因调控食欲和代谢的功能异常有关。这类患者常伴有下丘脑-垂体轴功能紊乱,表现为瘦素水平异常。治疗需结合家族史评估,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奥氮平片等药物调节神经递质。
完美主义倾向、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易诱发病态节食行为,患者多存在扭曲的体像认知。发病初期可能出现通过催吐、过度运动代偿进食的行为。干预需采用辩证行为疗法,配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米氮平片等抗抑郁药物,同时需进行营养状况监测。
过度追求以瘦为美的社会审美标准,或经历体重羞辱等负面事件,可能导致病态饮食观念形成。这类患者常合并社交回避行为,早期可表现为严格计算食物热量。治疗需结合媒体素养教育,建立健康体像认知,严重时需住院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大脑奖赏回路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进食愉悦感缺失,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与食欲抑制有关。患者可能出现味觉敏感度改变、早饱感等症状。可经神经影像学评估后,使用阿立哌唑口崩片、喹硫平缓释片等调节中枢神经功能的药物。
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引发的进食后不适,可能发展为条件性厌食。这类患者常伴有餐后腹胀、腹痛等症状。需先治疗原发病,如使用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改善胃肠动力,配合胰酶肠溶胶囊促进消化吸收,逐步重建正常饮食行为。
厌食症患者需建立规律的三餐时间,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蒸蛋等少量多餐,避免高脂难消化饮食。家属应营造轻松的进食环境,不强迫进食也不过度关注体重变化。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瑜伽,但需避免过度消耗。定期监测电解质、肝功能等指标,出现心悸、晕厥等严重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心理治疗需持续6个月以上以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