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口腔炎怎么治疗

霉菌性口腔炎可通过保持口腔卫生、调整饮食、使用抗真菌药物、中医调理、激光治疗等方式治疗。霉菌性口腔炎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糖尿病、口腔黏膜损伤等原因引起。
每日使用软毛牙刷清洁牙齿和舌苔,避免用力刮擦黏膜。餐后用温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抑制真菌繁殖。婴幼儿可用无菌纱布蘸取生理盐水轻柔擦拭口腔。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餐具,定期更换牙刷。义齿佩戴者需每日清洁义齿并浸泡在抗真菌溶液中。
减少精制糖及高碳水化合物摄入,限制乳制品食用量。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全谷物、瘦肉,适量补充含乳酸菌的发酵食品。食物温度以常温为宜,避免过烫刺激黏膜。婴幼儿母乳喂养期间,母亲需同步调整饮食并治疗乳头真菌感染。
制霉菌素混悬液可直接作用于口腔黏膜病灶区,每日分次含漱后吞服。克霉唑口腔贴片黏附于患处缓慢释放药物,适用于局部顽固性病变。氟康唑胶囊需根据感染程度调整疗程,肝功能异常者慎用。用药期间出现恶心、皮疹等反应需及时就医。
黄连解毒汤加减可清热燥湿,含漱后内服改善黏膜红肿。局部涂抹冰硼散促进溃疡面愈合,配合针刺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调节免疫。虚火型患者可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脾虚湿盛者适用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
低强度激光照射可加速黏膜修复,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对于药物难治性的广泛性白膜病变,采用光动力疗法破坏真菌生物膜。治疗前后需加强口腔护理,避免强光刺激造成黏膜干燥。
治疗期间应保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增强体质。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长期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者用药后及时漱口。婴幼儿患者家长需每日检查口腔状况,避免擦拭过度导致黏膜出血。症状消失后仍需持续用药一段时间防止复发,定期复查口腔黏膜情况。出现吞咽困难、发热等全身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