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内流脓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可分为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类型。
耳痛是中耳炎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耳内钝痛或刺痛,可能伴随耳内胀满感。急性中耳炎发作时疼痛较剧烈,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抓耳。疼痛可能与鼓膜充血、中耳腔内压力变化有关。治疗需针对病因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颗粒等,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布洛芬混悬液缓解症状。
听力下降多因中耳积液影响声音传导所致,表现为耳闷、听声音遥远。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听力减退,慢性中耳炎可能导致持续性传导性耳聋。治疗可采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减轻咽鼓管水肿,严重积液者需行鼓膜穿刺术或置管术。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典型症状为反复耳内流脓,脓液可能呈黏液性或带血丝,伴有臭味。鼓膜穿孔后脓液可经外耳道流出,此时需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治疗需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氧氟沙星滴耳液,配合生理盐水冲洗,长期不愈者可能需要鼓室成形术。
急性细菌性中耳炎常伴随发热,体温可达38-39℃,儿童可能出现高热惊厥。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需监测体温变化。治疗以口服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为主,高热时可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退热,同时注意补充水分。
部分中耳炎患者可能出现低频耳鸣或眩晕症状,多因内耳功能受影响所致。慢性中耳炎可能引发迷路炎导致眩晕发作。治疗需控制中耳炎症,可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改善内耳微循环,严重前庭症状需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中耳炎患者应避免用力擤鼻、游泳时注意耳部防水,保持鼻腔通畅有助于咽鼓管功能恢复。饮食宜清淡,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急性期需充分休息,避免噪音刺激。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面瘫、剧烈头痛等并发症表现,应立即就医进行耳内镜、听力检查等专业评估。慢性中耳炎患者需定期复查,防止听力进一步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