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

关键词: #胃炎
关键词: #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因素、长期胆汁反流、不良饮食习惯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食欲减退、贫血等症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细菌长期定植于胃黏膜可导致炎症持续进展。患者可能出现上腹疼痛、反酸等症状。治疗需采用四联疗法,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枸橼酸铋钾颗粒联合用药。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阻止胃黏膜进一步萎缩。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壁细胞抗体,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和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这类患者常伴有恶性贫血,需定期监测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治疗包括肌注维生素B12注射液,同时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瑞巴派特片。
长期胆汁反流可损伤胃黏膜屏障,加重胃黏膜萎缩。患者多有口苦、上腹灼痛等症状。治疗可选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配合铝碳酸镁咀嚼片中和胆汁。睡眠时抬高床头有助于减少反流。
长期食用腌制、熏烤等高盐食物,或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的饮食结构可能促进胃黏膜病变。建议采用低盐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的食物摄入,如西蓝花、胡萝卜等,有助于保护胃黏膜。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可能与某些基因多态性相关。这类患者需更严格地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建议直系亲属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对于中重度萎缩伴肠化生者,可考虑使用叶酸片辅助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需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食物应以易消化、少刺激为原则,烹调方式多选用蒸煮炖。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每1-2年复查胃镜及病理检查,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消瘦、呕血、黑便等报警症状应及时就医。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