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史

关键词: #消化不良
关键词: #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由非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慢性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症状,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或灼烧感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史采集主要包括症状特点、诱发因素、伴随症状、既往检查和治疗情况等。
详细记录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包括上腹部不适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典型症状为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部疼痛或灼烧感,这些症状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需要询问症状是否与进食相关,是否在夜间加重,以及有无放射痛等特征。
了解可能导致症状加重的因素,如特定食物(高脂、辛辣食物)、进食过快、情绪紧张、压力大等。部分患者可能在饮酒、吸烟或饮用咖啡后症状加重。还需询问工作性质、作息规律等生活方式因素对症状的影响。
记录是否伴有其他消化道症状,如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需要特别关注报警症状,如持续呕吐、呕血、黑便、进行性吞咽困难、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等,这些可能提示器质性疾病。
了解患者既往是否进行过相关检查,如胃镜检查、腹部超声、幽门螺杆菌检测等,以及检查结果。对于年龄超过40岁或有报警症状的患者,建议完善胃镜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还需询问既往血常规、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
记录患者既往接受过的治疗方案及效果,包括使用过的药物(如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消化酶等)、剂量、疗程和疗效。了解患者是否尝试过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变等非药物治疗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效果。还需询问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情况。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建议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刺激性食物,保持适度运动,管理压力情绪。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复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可能。治疗上可能需要结合药物和心理干预,患者应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随访评估疗效。日常生活中可通过记录饮食日记等方式帮助识别诱发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