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分为哪些类型

缺血性肠病主要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和缺血性结肠炎三种类型。急性肠系膜缺血起病急骤,慢性肠系膜缺血症状隐匿,缺血性结肠炎多累及左半结肠。
急性肠系膜缺血通常由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患者突发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CT血管成像可显示血管闭塞,需紧急行血管介入取栓或手术切除坏死肠段。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阿加曲班抗凝、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扩张血管,同时需禁食并静脉营养支持。
慢性肠系膜缺血多因动脉粥样硬化逐渐狭窄引起,表现为餐后腹痛、体重下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见肠系膜动脉狭窄,治疗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脂、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聚集。严重者需行血管支架置入术,日常需少量多餐并控制血脂。
缺血性结肠炎常见于老年人,因低灌注导致左半结肠黏膜损伤,典型症状为左下腹绞痛伴血便。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轻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调节菌群、美沙拉秦肠溶片抗炎,重症需禁食并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预防感染。恢复期应避免便秘和剧烈运动。
缺血性肠病患者需长期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并控制基础疾病。急性发作期严格禁食,恢复期逐步过渡至低渣饮食,每日补充足量水分。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避免使用收缩血管药物。出现持续腹痛或便血需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