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代做“慢品牌”,他凭“实事求是”让辅酶Q10从小众走向行业标杆

当健康意识逐渐渗透日常,保健赛道迎来热潮——有人追逐“成分神话”赚快钱,有人靠广告刷屏抢流量,而诺康莱创始人李建忠先生却走出了一条“反套路”的路。
从严肃医药领域转入保健赛道,他不赶热度、不炒概念,每月20多场科普、30多万字专业文章,他用旁人眼中“最笨”的方法,把曾是小众成分的辅酶Q10做成品类Top1,更在快节奏的行业里,用“不贪心”筑起了品牌的护城河。
“我们的核心,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字。”面对镜头,李建忠先生的这句话,道破了诺康莱从创业到创牌的底层逻辑。在他看来,保健产品不是“营销道具”,而需要是经得起科学验证、能真正解决用户需求的健康方案,这一点,贯穿了他做产品的每一步。
第一步:以循证医学为尺,不跟风“成分神话”。
如今的保健市场,“爆火成分”层出不穷,动辄被炒作成“全能营养素”。但李建忠先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份“谨慎”:“我没有看懂之前,或者是没有看到大量的临床验证之前,我是不会去碰这样的。”
这份谨慎,源于他从医药领域带来的专业底色——在他眼中,“有效”不能靠口头宣传,必须有循证医学的论据支撑。无论是成分的功效边界,还是适用人群的匹配度,都需要经过大量临床数据的验证,才能真正对用户负责。
这与行业里部分“追热点”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不给成分贴“神奇标签”,李建忠先生坚持“先验证,再推出”。在他看来,这种“不跟风”不是保守,而是对用户信任的敬畏——毕竟,消费者要的不是“听起来有用”的概念,而是“确实能带来健康价值”的产品。
第二步:关注技术,聚焦“吸收实效”,不玩“含量数字游戏”。
“这类营养素有用,但它在体内是不是能够被利用,这又是一个话题。”在李建忠先生的产品逻辑里,“成分好”只是基础,“能吸收”才是关键。
很多品牌会把“高含量”当作卖点,动辄标榜“每粒含多少毫克”,但李建忠先生更在意的是“用户真正能吃到肚子里、被身体利用的量”。他深知,即便成分本身有价值,若吸收效率低,最终也会沦为“补了白补”的无效消耗。
因此,诺康莱在技术上的发力点始终围绕“吸收实效”展开——不追求表面的“含量数字”,而是关注用户痛点,专注于营养素在体内是不是能够被利用。
在他看来,这才是对消费者“负责”的核心:“我们要告诉用户,什么样的摄取方式能提高吸收效率。”最终,让用户的每一分投入都能真正转化为健康收益。
第三步:用科普建立信任,让认知慢生长。
“它可能短期见不得效果,但是长期它是建立你的消费者跟你认知的一种心智。”谈及品牌传播,李建忠先生没有选择“广告刷屏”的快节奏,而是一头扎进了“慢科普”。
每月20多场线下科普讲座,30多万字的专业文章,他用最“笨”的方式,一点一点向消费者传递知识:从辅酶Q10的作用原理,到如何判断产品的吸收效率;从不同人群的补充需求,到避免“被忽悠”的挑选方法……这些内容没有夸张的宣传,只有实打实的专业解读。
在他看来,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忽悠式营销”早已行不通。真正的品牌心智,不是靠短期广告砸出来的,而是靠长期的专业输出“养”出来的——当消费者通过科普读懂了成分、理解了功效,自然会对品牌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可。这种“慢生长”的信任,远比一时的热度更稳固。
当整个行业都在比“谁跑得更快”时,李建忠先生却在算“每一步有没有走得更加踏实”。“实事求是”四个字,不仅体现在产品和科普上,更成了诺康莱的品牌内核。他不追求“全品类覆盖”,而是希望“在关注的人群里、关注我们的主要的有循证医学的营养素上,去构建消费者的认知和品牌的心智”;他不急于“赚快钱”,而是愿意花时间打磨产品、沉淀口碑,哪怕短期看不到爆发式增长。
在快时代里,这种“不贪心”反而成了独特的护城河。李建忠先生坦言:“如果我们是赛道里面几个主要玩家之一,那我们要让消费者知道,我们是基于哪些人群、哪一些产品类型方向,是这些品类里的主要玩家、品牌持有者。”
如今的保健赛道,从不缺“快速起量”的产品,却少见“长期被信赖”的品牌。而李建忠先生和诺康莱的实践证明:当品牌放下“贪心”,以循证医学为基、以吸收实效为核、以专业科普为桥,“慢下来”的长期主义,反而能在快节奏的市场里站稳脚跟,从“做产品”升级为“做用户心中的健康标杆”。
未来,在市场的选择下,或许诺康莱的“实事求是”会成为更多长期主义者的参考——健康这件事,从来都急不得;而真正有实力的品牌,也需要时间和切实的证据来证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