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脱发是一种什么病

关键词: #脱发
关键词: #脱发
药物性脱发是指因服用某些药物导致的暂时性或永久性毛发脱落,属于药源性不良反应。主要有化疗药物、抗凝药物、抗甲状腺药物、维A酸类药物、避孕药物等类型,通常表现为弥漫性头发稀疏或斑片状脱发,停药后多数可逐渐恢复。
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注射液、顺铂注射液、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等通过抑制毛囊细胞分裂导致脱发。脱发多发生在用药后2-4周,表现为全头毛发快速脱落,可能伴有头皮灼热感。治疗期间可使用冷却帽减少毛囊损伤,脱发通常在化疗结束后3-6个月再生。
华法林钠片、肝素钠注射液等抗凝药物可能干扰毛囊微循环。脱发进展较缓慢,表现为头发逐渐变细变软,可能伴随皮肤瘀斑。需监测凝血功能调整剂量,必要时更换为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片。
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药物可能引发甲状腺功能紊乱性脱发。脱发呈弥漫性分布,常伴有甲亢或甲减症状如心悸、体重变化。需定期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调整药物剂量后脱发多可改善。
异维A酸软胶囊、阿维A酸胶囊等药物通过调节毛囊角化影响毛发生长周期。脱发多发生于用药后1-2个月,可能伴有皮肤干燥脱屑。建议配合保湿护理,停药后2-3个月毛发再生。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屈螺酮炔雌醇片等避孕药可能改变激素水平诱发脱发。表现为发际线后移或头顶稀疏,可能伴有多毛症。可更换为含雌激素剂量较低的制剂或非激素避孕方式。
出现药物性脱发时应记录用药史并检测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指标。日常避免过度烫染头发,使用宽齿梳减少牵拉,保证优质蛋白和铁、锌等微量元素摄入。若脱发持续超过6个月或伴头皮炎症,需皮肤科就诊排除其他类型脱发疾病。部分特殊药物如靶向治疗药物导致的脱发可能需要永久性毛发移植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