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皮肤原位癌

皮肤原位癌是指癌细胞仅局限于表皮层内、尚未突破基底膜向深层组织浸润的早期皮肤恶性肿瘤,主要包括鲍温病和日光性角化病两种常见类型。
鲍温病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色鳞屑性斑块,好发于阳光暴露部位。发病与长期紫外线照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或慢性砷中毒有关。典型症状为缓慢扩大的不规则皮损,表面可见结痂或角化过度。确诊需通过皮肤活检,治疗可选择咪喹莫特乳膏局部涂抹、5-氟尿嘧啶软膏外敷或液氮冷冻治疗,大面积皮损需手术切除。
日光性角化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曝光部位,呈现粗糙的红色或褐色角化斑片。主要诱因是长期日光损伤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生,可能进展为鳞状细胞癌。临床特征包括砂纸样触感和周围皮肤色素沉着。诊断依靠病理检查,治疗采用双氯芬酸钠凝胶外涂、光动力疗法或二氧化碳激光消融,反复发作需手术扩大切除。
紫外线辐射诱导DNA损伤是主要致病因素,导致抑癌基因P53突变。其他风险因素包括免疫抑制状态、人类乳头瘤病毒16型感染、化学致癌物接触等。病理特征为表皮全层细胞异型性增生,可见角化不良细胞和核分裂象,但基底膜保持完整。
需与湿疹、银屑病等炎症性皮肤病鉴别,后者通常表现为对称性分布且对激素治疗敏感。与浸润性癌的区别在于后者出现真皮侵袭、溃疡形成等表现。皮肤镜可见不规则血管模式和白色鳞屑是原位癌的特征性改变。
早期治疗治愈率超过95%,但需终身防晒并定期皮肤检查。术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观察是否有复发或新发病灶。日常应使用SPF50+防晒霜,避免正午日光暴晒,免疫抑制患者需加强监测。
确诊皮肤原位癌后应避免自行抠抓皮损,穿着防晒衣物减少紫外线接触。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A、C的深色蔬菜水果,限制酒精摄入。术后创面保持清洁干燥,按医嘱使用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出现皮损增大、出血或瘙痒加剧等情况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