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多发淋巴结炎是什么病

肠系膜多发淋巴结炎是肠系膜淋巴结的炎症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肠系膜多发淋巴结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反应异常、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解痉止痛、调节免疫、驱虫治疗、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
病毒感染是肠系膜多发淋巴结炎的常见原因,以柯萨奇病毒、腺病毒、轮状病毒等多见。患者可能出现脐周或右下腹阵发性绞痛,伴有低热、乏力等症状。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阿昔洛韦片、更昔洛韦胶囊等抗病毒药物。家长需注意患儿体温变化,保持充足水分摄入。
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多由沙门菌、链球菌等致病菌导致,表现为持续性腹痛伴高热。查体可见麦氏点压痛,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升高。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胶囊等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性淋巴结炎可能并发肠穿孔,家长发现患儿腹痛加剧须立即就医。
胃肠蠕动异常或消化功能失调可刺激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常见于暴饮暴食或食物过敏后。症状以间歇性隐痛为主,排便后可缓解。建议调整饮食结构,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必要时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川崎病、克罗恩病等可引发肠系膜淋巴结非特异性炎症。典型表现为反复腹痛伴关节肿痛、皮疹等全身症状。需完善免疫学检查,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硫唑嘌呤片、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等免疫调节药物。家长应定期监测患儿生长发育指标。
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移行可导致肠系膜淋巴结机械性损伤和炎症反应。患儿常有脐周绞痛伴夜间磨牙、肛周瘙痒等症状。确诊需粪检找虫卵,治疗首选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咀嚼片、吡喹酮片等驱虫药。家长需做好患儿衣物消毒和手卫生管理。
肠系膜多发淋巴结炎患者应保持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油炸及高糖食物。急性期需卧床休息,腹痛时可热敷腹部。恢复期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增强体质。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淋巴结消退情况,若出现持续高热、剧烈腹痛或血便等预警症状需及时返院诊治。日常注意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预防肠道感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