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穿孔的原因有哪些

肠道穿孔可能由消化性溃疡、肠道炎症、外伤、肠道梗阻、肠道肿瘤等原因引起。肠道穿孔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
消化性溃疡穿孔是肠道穿孔的常见原因,可能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患者通常表现为突发上腹部刀割样疼痛,疼痛可迅速波及全腹。消化性溃疡穿孔需紧急手术治疗,常用术式包括穿孔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等。药物治疗可选用奥美拉唑肠溶片、铝碳酸镁咀嚼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炎症性疾病可能导致肠道穿孔。这类疾病通常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患者可表现为腹泻、便血、体重下降等症状。炎症性肠病引起的穿孔需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硫唑嘌呤片等。
腹部外伤如刀刺伤、枪伤、交通事故等可直接导致肠道穿孔。外伤性穿孔患者多有明确外伤史,表现为腹部疼痛、压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外伤性肠道穿孔需紧急手术探查,根据损伤情况选择肠修补术或肠切除术。
肠梗阻引起的肠壁缺血坏死可导致穿孔,常见原因包括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等。患者多有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肠梗阻穿孔需紧急手术解除梗阻并修补穿孔,术后需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治疗。
结肠癌、直肠癌等肠道恶性肿瘤浸润肠壁全层时可导致穿孔。肿瘤性穿孔患者多有消瘦、贫血、排便习惯改变等肿瘤相关症状。肿瘤性穿孔需根据肿瘤分期选择手术方式,可能包括肿瘤切除术、造瘘术等,术后可能需辅助化疗。
肠道穿孔患者术后需禁食至肠功能恢复,逐步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日常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有肠道疾病史者应定期复查,遵医嘱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