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什么病毒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或溃疡,可能伴有发热。
柯萨奇病毒A16型是手足口病最常见的致病病毒,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多数患儿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部分患儿可能出现低热、食欲减退等症状。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能导致重症病例,患儿除典型皮疹外,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其他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6型、A10型等也可引起手足口病,临床表现与柯萨奇病毒A16型感染相似,但部分患儿可能出现不典型皮疹分布。
手足口病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病毒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疱疹液传播。病毒在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容易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患儿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病毒可在患儿粪便中持续存在数周。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重症病例需及时住院治疗。预防措施包括保持手卫生、避免接触患儿、定期清洁消毒物品表面等。
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差、嗜睡、肢体抖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加重口腔疼痛。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疱疹导致继发感染。托幼机构发现病例后应加强晨检和消毒,防止疫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