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有什么不同

关键词: #贫血
关键词: #贫血
肾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在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肾性贫血主要由肾功能损害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引起,缺铁性贫血则因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致。
肾性贫血常见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是核心原因,表现为贫血进行性加重,伴随乏力、皮肤苍白等症状。治疗需补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同时纠正铁代谢异常。缺铁性贫血多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慢性失血导致,典型症状包括指甲脆裂、异食癖等,治疗以口服或静脉补铁为主,如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右旋糖酐铁注射液。
肾性贫血患者常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及铁代谢指标,调整促红细胞生成素剂量,必要时联合静脉补铁。缺铁性贫血患者需排查潜在出血灶,饮食中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摄入,避免与影响铁吸收的食物同服。两类贫血均需针对原发病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需控制血压、血糖,延缓肾功能恶化。
长期贫血可能引发心血管并发症,两类患者均需定期复查血常规、铁代谢及肾功能指标。日常注意均衡饮食,避免过度节食或偏食,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加重表现时及时就医。慢性肾脏病患者应严格限制高磷饮食,缺铁性贫血患者可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